就在云南战役正打之际,欧战战火也漫延到我国,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,并发动青岛战役,开始从陆海两个方面进攻德国在中国的"租借地"青岛"和"保护领地"胶州湾"。
德军在外围修建了坚固的工事和几道防线,抵抗住日军进攻。
在远东地区,英国、澳大利亚,日本的海军立量占绝对优势,巡弋在太平洋上的德国远东舰队为了避免被歼灭的命运,他们也不回港,兵分两路,一路准备跨越太平洋经南美返回德国,一路准备经印度洋绕非洲回国。
于是德国远东舰队在我国的海军力量除了在青岛基地内的炮艇外,已没有其它海军力量。
缺少海军力量的保护,在大洋上行驶的德国货轮被击沉几艘,滞留在青岛港内的几十艘大小货轮不敢再出港航行。
只要战争不结束,他们就将滞留在青岛港内。
在欧州,随着马恩河战役和埃纳河战役,德国与英法进行了空前残酷的战斗,双方参战兵力竟达150万人之多,消耗物质更是不计其数,虽然取得一定成果,但是德国速战速决的计划还是彻底失败,双方进入对峙。
在青岛租界,原指望德军迅速取得战争胜利的人期望落空,滞留在港内的货船没有了出港的希望。
面对日本人咄咄逼人的进攻,德国人得不到一点增援,青岛陷落是早晚的事。
可是青岛那么多企业,那么多货船,难到就白白便宜了日本人。
不能,坚决不能,既然不能保留,就将他们毁掉。
于是,德国人在工厂,货船上安装了炸药,准备在必要时自毁。
就在此时,收到德国驻华电报,将船和工厂设备打包全部卖给仁义社。
那么多工厂的先进设备,那么多船怎么不让人觊觎。
这些东西和设备大家都想要,日、英想要,可他们清楚,德国人宁愿炸毁也不会留给他们。
袁世海、南方党和一些地方军阀也想要,可一时凑不出钱。
还有一个原因,没有英法日的同意,他们无法拿走一样东西出港。
这时就显出了仁义社的优势。